——记裴玉林先生《藏珍集雅紫砂集艺作品集》
(相关资料图)
2022年金秋十月,疫情不定,居家静态中。再看裴老《藏珍集雅作品集》,昔日创作时的一些往事又浮现眼前,遂记之。
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画坛“97百杰”裴玉林先生,是临汾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他极具张力、创造性的水墨技法,别开生面、格调鲜明,丰富了中国花鸟画的绘画语言,尤其“裴记”牡丹、葡萄更是风标独立,广受嘉誉。
如诗词“至唐宋而巅峰”,国画千年,古人法度高山仰止。在继承与创新的路上,多少先贤青丝白首,探求一生,然终难破茧化蝶而抱憾平生……今逢盛世,时代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思想极为丰富,艺术鉴赏与批评之严苛更是如火炼金;看有多少所谓“大师”曾狂躁一时,妄念欺世,而被时代所弃,终显原形,徒汗颜警世;可知绘事不易,突破之难。
裴玉林先生之所以能克承传统,形成突破,创立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艺术长青,为世所重,绝不仅仅是自求勤苦,笔耕不辍几十年;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而鲜活、纯真而质朴的心。不为浮云所蔽,不改初心,甘于平静,善于思考,勇于自我革命,与时俱进。一如其笔下质朴而充满生命力的花花草草,一路讴歌时代,赞美生活!
先生的画作被很多国家级文博单位收藏。更为书画藏友们所珍。先生出版有多部艺术著作,而2017年75岁时创作并集结出版的《藏珍集雅——裴玉林紫砂集艺作品集》,就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反映其几十年孜孜以求艺术创作风貌的缩影。作品集收录了先生精心题绘的紫砂壶80余把和缘壶施艺的绘画艺术作品80余幅。
记得2015年金秋,先生携爱徒贾岩鸿、杨洋、张吴平赴杭访友,后应邀去宜兴游艺,吾随之。宜兴风貌秀美,缘紫砂名闻天下。自清代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后,文人与紫砂之缘日笃。制壶、赏壶、藏壶之风更是风靡一时,经久不衰,雅韵绵延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茶文化”的兴起,紫砂艺术更是大为兴盛,把文人与紫砂的互动推向了又一高峰。品茗、赏壶、藏壶,已成百姓乐事,尤其名人佳制,更是广受紫砂爱好者和藏家追捧,为世所珍。宜兴数日,先生进陶坊、观制壶、唔名师,在品茗话砂中体味“壶小乾坤大,茶淡世味长”的世理。参观学习后,裴老初试题绘紫砂壶,在实践中探索紫砂与书画艺术结合的妙趣,题绘紫砂壶几十把,经刻烧后成品十之七八,颇得佳韵。先生仁心,壶多礼赠亲友。有好事者发圈儿自娱,旧交厚友闻之,一时索壶者众,无奈僧多粥少,不意古稀“惹事”,致歉再三,不胜其累......经此一事,也激发了先生欲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一批“紫砂集艺”作品的想法。以感谢伟大的时代对艺术家的滋养与厚爱。说说容易落实难;面对远隔千里,定制壶坯、题绘、刻烧、全形精拓、缘拓绘画,环环相扣,协调不易的困难,先生几经与道友商讨筹划,毅然拍板。2016年末,由贾岩鸿先生居中联络相关事宜,2017年仲春,先生再下江南,精心题绘紫砂壶百余把,刻烧后全部交由张志刚先生“全形精拓”上纸。数月后,百余张大大小小完成“全形精拓”的宣纸摆上了先生的画案。这每一张都需要根据壶形、内容、位置的不同,精心构思,因材施艺。张张都形同考试的试卷,这对一位古稀有五的长者,不仅需要极高的艺术素养,更是一种毅力与体力的考验。整体运作耗时经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高质量完成了80余件壶配画集艺作品,并于2017年9月集结出版,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这部作品集就是先生崇高精神品格与艺术追求的写照,每把壶都承载着先生的一片冰心;每幅画都展示出对时代和美好生活的礼赞。
2017年金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裴玉林紫砂集艺作品展,在临汾市群众艺术馆展出。这是古稀老人向养育他的故乡人民的汇报。展览形式新颖,前壶后画,相映成趣。壶有提梁、石瓢、文旦、玉柱等等,品类繁多,画更是构思巧妙,除传统之梅兰竹菊、葡萄、牡丹外,弈趣、清供、博古,生活场景、画中画等等,很多都是先生首次创作,让人眼亮。各行各业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反响很大,广受好评。正如致辞者所言:这次展示的不仅仅是裴玉林先生创作的壶与画,更彰显了一颗深爱着故土与故乡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著名书法家樊习一先生参观展览后,颇为感慨的说:“精气神十足,十八般武艺全登场,件件精彩”。洛阳友人参观者对“裴记”牡丹情有独钟地说:“千年牡丹多一面,实到卉翁(裴先生笔名)开新风”。应邀出席的宜兴紫砂艺术家们对这种艺术展览形式赞声不绝口,表示要多与艺术家们合作,推而广之,让紫砂与绘画艺术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并现场展示制壶技艺,别有一番情趣。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一名业余书画爱好者,我与先生相识较晚。十余年间,偶有跟随,得而聆听教诲,目染丹青。先生淡泊儒雅、勤谨和穆的长者仁风极大地感染着我。观其作画,身临其境,更是一种艺术享受。水墨饱满,落笔从容,心手双畅。山间之花草,田野中的庄稼蔬果,飞鸟鱼虫,信手粘来,皆意趣横生。这与先生处处留心,常常为路边一枝花草的姿态动容,为一根遒劲的树枝凝神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足见其积累之功。看先生的画,生动的画面在润泽中透出厚重与很强的张力和生命力,给人一种昂然向上的情绪,满纸传递着一种前行的力量,启人心扉……这点班门弄斧粗浅的感官领悟,自难道先生绘画的精妙。“诗无达诂”,读画也是同理,美的延展是无穷的。方家一哂!
愿先生身体安康,艺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