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胭脂虫(学名:Dactylopius coccus Costa,别名:Coccus cacti),同翅目胭蚧科胭蚧属动物。
2、 该类动物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雌成虫虫体卵形,分节明显,触角发达,具粗钝的刺毛;眼突出,足中等粗度,较短,爪无小齿,跗冠毛和爪冠毛细长;气门喇叭状,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3、外形特征1龄后期若虫:虫体椭圆形,长1.3mm,宽0.7mm。
(相关资料图)
4、触角发达,6节,长约0.1mm,基部3节粗壮,端部3节明显变细,末节较长,呈圆棒状,上有多根长刚毛。
5、眼半球形,位于触角下方。
6、口器刺吸式,口针很长。
7、足3对,发育良好,跗冠毛和爪冠毛各一对,均细长,爪无小齿。
8、前后气门大,长勺状,硬化了的气门盖为不规则的形状,无明显的气门路。
9、五格腺分布全身,以腹面和背面的腹节为多,在腹面的最后腹节五格腺成簇,多达30个或更多。
10、管腺具宽的内管在腹面体缘区分布,数量不是很多,头部也有少量分布。
11、腹面刺毛细长,零星散布。
12、背面刺毛柱状或截锥状,呈带状分布,共5条,背中区1条,亚中区2条,缘区2条。
13、体缘背刺在腹部最后几个腹节为两个一组,相当粗壮,且周围有一小簇五格腺,朝向头部刺毛逐渐变短变细。
14、背刺长度与扩大了的基座直径比为1.3~1.6,虫体腹末无臀瓣,肛门形状为横向裂口。
15、雌成虫:虫体卵形,分节明显,长2.3~3.2mm,宽1.5~2.2mm。
16、触角发达,7节,长143~173μm,具粗钝的刺毛,两触角间距143~270μm。
17、眼突出,直径36~51μm,两眼间距306~714μm。
18、足中等粗度,较短,爪无小齿,跗冠毛和爪冠毛细长。
19、气门喇叭状。
20、胸部腹面有3个腹疤。
21、管腺具宽的内管,分布整个腹面。
22、腹面的五格腺在前后气门的周围分布,不成列,在腹部末端则成簇。
23、背面的五格腺单个或成群分布,常与一个管腺相连,3个一群排成品字形状者最为常见,而一群中五格腺数量为5~9个。
24、背刺为截柱状,基部扩大,散布全身,且在腹部的多而大,头部的少而短。
25、肛门开口于虫体背面末端,肛环及肛环刺毛均无。
26、生长条件1.在15~38℃范围内的7个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观察各虫态的存活情况,胭脂虫在15℃以下和38℃以上,死亡率很高,均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27、由于在15℃和38℃下,胭脂虫死亡率极高,所以我们只在18~35℃范围内研究温度对其发育的影响。
28、结果表明在18~35℃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5℃下的历期(36.6d)较18℃下的相应值(97.8d)缩短近2/3。
29、胭脂虫的单雌重及抱卵量并不与温度成正比,18℃到25℃下,虫体大小和抱卵量差别不大,25℃下虫体最大,抱卵量也最大,而30℃、35℃下,胭脂虫发育较快,但雌虫个体相对偏小,抱卵量降低。
30、这说明适当高温虽然可缩短胭脂虫的发育周期,但过高温度并不是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条件。
31、2.胭脂虫的各龄期随密度的降低而缩短,密度过高(4.5~5头/cm2),生长发育生较慢,但是在胭脂虫生长发育初期(一龄~二龄),密度对其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是很大。
32、二龄以后,随密度降低,龄期显著缩短,2.5头/cm2时的历期较5头/cm2时发育历期(56.4d)缩短近1/3。
33、所以我们可将饲养密度控制在2.5~3.5头/cm2。
34、胭脂虫的体重及抱卵量与密度成正比,在低密度下(1.5~3.5头/cm2),胭脂虫单雌体重及单雌抱卵量差异不大,这说明胭脂虫饲养密度不宜过高。
35、3.6~24小时梯度光照条件下,胭脂虫各龄发育历期随光照时间延长而延长,24小时光照下的发育历期较6小时光照条件下的历期延长10天左右。
36、但完全黑暗条件(0小时光照)下饲养胭脂虫要比6小时光照时的发育历期长。
37、随光照时间延长胭脂虫单雌重和单雌产卵量降低,6小时光照条件下单雌重和产卵量都达到最高,分别是0.012g和478粒,而24小时光照仅为0.008g和341粒。
38、但完全黑暗条件并不利于其生长。
39、可以看出,6小时光照对其生长发育及其作为产品的生产最为有利。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