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7月31日消息(记者林馥榆 通讯员封叶馨 陈长顺)正值三伏天,下午3时许,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张信国带着两名钢轨探伤工沿铁轨往前走,热浪滚滚、扑面而来,汗水顺着他脑门、脖颈汩汩流下,黄色制服后背洇湿了一大片。
行至两节铁轨间的焊缝处,他蹲下身,挤出耦合剂涂抹于钢轨之上,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探伤仪的探头,贴紧钢轨表面,上下左右来回挪移。
张信国使用焊缝探伤仪进行钢轨焊缝探伤(央广网发 宋宽飞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7岁的张信国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新长工务段探伤车间回放工区工长、铁路钢轨探伤专业高级技师,人称“钢轨神探”。
“医生给病人做B超检查身体,我们则是用探伤仪给钢轨做‘B超’,探查其内部伤损,从而提前发现隐患,及时更换伤轨,确保列车行驶安全。”张信国紧紧盯住屏幕上跳动的波形说。
扫查一处焊缝,需要3至5分钟。汗水随着时间嘀嗒流淌,张信国抬手抹了把脸,忆起当年参军的青葱岁月。父亲曾是援越战士,张信国从小对军人抱有敬仰之情。2006年12月,20岁的他从学校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浙江舟山岛的一名海防战士。
“铁臂一甩风雷动,脚步踏平千层霜,纵队像把剑,横队像堵墙……”张信国和战友们放声高歌,满腔忠诚驻守祖国“东大门”。
张信国使用单轨式探伤仪进行钢轨母材探伤(央广网发 宋宽飞 摄)
海风阵阵,跨越寒暑,两年军旅生涯倏忽而过。2009年5月,他复退安置到铁路,成为一名钢轨探伤工。
起初,张信国立在一旁,看老师傅们推着探伤仪在轨道上作业,一切都是那么云淡风轻。等自己上手时,却傻了眼。仪表上红红绿绿的波形是什么意思?波幅忽上忽下,看不清抓不着。张信国急了,军人不服输的劲儿在胸腔翻涌,他立誓:一定要成为钢轨探伤作业的行家里手。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从此,张信国抱着书本啃,盯着师傅学,3年时间,他写满了10多本学习笔记。期间,单位派他去探伤仪器厂家学习检修。他将零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仅用一个月就把电路原理摸得门儿清。
2019年,张信国参加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探伤专业职工技能竞赛,名列个人全能第七。他不满足,暗自较劲。2022年,第二届长三角地区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如期举行。这一次,张信国大放异彩,一举夺得个人全能第一。
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从一名卫国戍边的海防战士,成长为业内首屈一指的“钢轨神探”,张信国完成了人生角色的华丽转身。他在钢轨探伤的平凡岗位上,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续写军人本色。
近年来,长三角铁路焊缝探伤作业量逐年增加。以2020年为例,全年完成焊缝探伤56万头,较上一年度增加了6%。然而,传统的焊缝探伤作业依靠人工手持仪器探测,效率低下。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张信国把目光聚集到双轨式探伤仪上。它靠动力驱动,每小时可探测10到12公里的钢轨,作业效率约为手推式钢轨探伤仪的3-5倍。其外观类似四轮小车,底部圆形水轮内设多组超声波探头,轮子沿着钢轨滚动向前,钢轨内部伤损“尽收眼底”。
不过,原有的双轨式探伤仪只适合区间较长的钢轨母材探伤作业。对于焊缝,它只能查出倾斜伤损,却无法探查平面状缺陷。为此,张信国多次到双轨仪厂家交流学习,重新设计了串列式扫查模组,将原来18个探测通道增加至30个,解决了无法探查平面状缺陷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张信国发现,改造前每个焊缝的探伤作业需3-5分钟,改造后仅需几秒钟。后期,这款升级版双轨式探伤仪将推广使用。
工作十余年,经张信国探伤的线路累计有1500余公里,从未发生过断轨、漏检事故。他深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自2018年担任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钢轨探伤工培训师资后,张信国便一直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并带出了一批新时代铁路钢轨探伤人才,其中涌现出探伤高级工23人、探伤技师1人。他个人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上铁工匠”等荣誉称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