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萱
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日在西安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农产品供应链大会,深入探讨我国农批行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落地,最大限度减少各环节浪费、优化供需资源配置、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等关键点,成为实现农批行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抓手。
(相关资料图)
管理软肋待健体
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军看来,农批市场存在的浪费行为包括产品损耗、供求落差、人的浪费和资源浪费等方面。农批市场浪费现象产生原因,在市场方面,是由内部管理经营方式、环境卫生、规划布局,以及收费体系、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造成的浪费。在商户方面,是由市场预测失误、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采购不力、需求管理不善、计划没做好、执行不力,以及物流运输、应收应付账款等原因造成的浪费。
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流通发展现状与问题主要包括农产品供、运、销供应链长且环节过多,衔接不紧密;重视自身利益,成员间缺少战略合作意识,物流、信息流经常脱节扭曲;信息系统落后,系统协调性差,组织化程度低。因此,要在加强农批行业供应链建设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如何做大做强?农批市场供应链建设包括硬件、软件两方面。硬件包括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强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及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软件则是以管理为主,但其是农批供应链的软肋,包括采购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质量管理。供应链绩效取决于管理,供应商决定供应链绩效。
国内批发经营户目前普遍存在供应商管理薄弱问题,包括选择了高风险供应商、拖欠供应商货款、缺乏和供应商有效沟通、转嫁市场风险给供应商、对供应商绩效管控不够、不能及时探知和识别供应商风险等方面。
吕建军认为,农批供应商重在教育和培育,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韧性。批发商应做好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管理理念方面:合作、共赢、全链优化;供应商管理流程:分类、选择、签约、绩效管理;供应商管理组织、绩效管理体系以及数字化(信息传递)支持等诸多方面。
品牌推动供应链水平升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供应链体系建设是农批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通过流通到达消费者手中有多种渠道。其中,最主要渠道是农贸市场,占比率超过50%,其参与者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商等。
目前,亚太地区消费者从超市获得农产品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36%左右。如今电商的兴起,催生了订单农业,但电商渠道只占2.5%,还有较大市场空间。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包括五种:以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如,如农贸市场、超市、社区店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模式,可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如,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首农集团等;以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模式,由合作社进行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直接面向企业和市场;以农超为核心的对接模式,如沃尔玛、华润万家、麦德龙等超市都属于供应链终端的环节;以电商平台为核心模式,如美菜网的B2B模式、我买网的B2C模式,以及直播电商、社群团购等。
山东百仕达地标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成坤介绍,除了常规的供应链分类、目前市场占比、发展趋势现状外,目前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一是进一步分化,农批、商超、新零售、平台、私域,突出表现为新模式对传统渠道造成冲击。二是精品化,净菜、预制菜、礼盒产品。三是终端化,场地直达消费者。面对实际状况,农批或农贸市场可以从原来农产品集散模式,向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产地培育方向转型,从品牌介入,带动产品销售,倒逼供应链水平升级。
加大预冷技术研发力度
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移动预冷技术对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我国冷链发展现状时,上海山诺制冷电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利认为,近年来,冷链行业发展迅猛,但链条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后端,轻前端的问题。
农产品冷链流通全流程包括:田间地头采摘分选后预冷、冷链运输以及大型冷库(加工中心)暂存、分拨、加工,冷链运输、超市和菜市场冷库存储冷柜销售及家庭冰箱到餐桌。但在此链条中,重后端、轻前端问题突出。重后端:超市和菜市场陈列柜正逐步普及,销地端城市经营式冷库越来越多且标准也较高,冷藏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轻前端:产地预冷技术标准不完善,预冷库较少,预冷技术水平较低,产地端存储冷库也比较少,前端冷链的运营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轻视产地预冷和产地加工冷库建设,冷链其实是断链,和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相比差距较大,自身区域发展不平衡。
产地预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生鲜农产品中的果蔬产品,其产后损失率之所以较高,其主要原因在“最初一公里”上。“最初一公里”是保鲜的窗口期,采摘后预冷就是保鲜窗口期最好的方式手段。在整个冷藏链中,不经预冷的果蔬在流通中损失约为25%—30%,而经过预冷的果蔬损失率仅为5%—10%,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鲜活和品质,在“最初一公里”阶段不仅要进行预冷,还要有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相关动作,而这一过程往往被忽视。
谈到我国产地端预冷不发达的原因,王新利表示,一是对预冷的认识不足,此前产地经营者多为个体经济,缺乏对预冷技术的全面了解和科学认识;二是受传统销售习惯影响,一些传统农户在日常采收后在当地市场交易,没有及时进行预冷处理,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同时,部分农户习惯于采摘后立即上市,也没注意预冷处理对产品保鲜的重要性。三是建造投资成本高,预冷库的建设成本较高,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来说投资大,自用使用率低。四是效果不够理想,现有冷库不能移动,离产地较远,预冷速度及手段落后,降温时间长,在田间去热效果不理想。同时,设备损坏率较高,此前技术不成熟,缺乏专业人员维护,设备损坏率较高。因此,用户使用意愿不高,农户、冷链物流企业运营商及最终用户都没有充分享受到产地预冷带来的多种益处。
需重视产地端预冷技术推广
毋庸置疑,预冷技术对推动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预冷,可迅速去除田间热,抑制细菌滋生,延长运输半径和货架期1倍以上,可更广地域更长时间的满足用户对季节性产品的需求;由于货架期的延长,可解决农产品急于销售出去的压力,对农户收益更有保障,有利于维护市场价格稳定;可大幅降低损耗,减少5%—30%的浪费,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战略价值;可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其口感度、锁住营养价值,有利于发展品牌化战略;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因为遇冷后的产品,在供应链的后半程,只需较小的冷却能力和一般的隔热措施就可以达到减缓农产品呼吸保持新鲜度的目的,16小时能到的地方,甚至可以只用保温车运输;可对产品包装进行成本优化,纸箱替代泡沫箱+冰水的方式,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产品卖相变好,有利于对产品分等定级,且易提高信息化程度,产品可溯源。
对产地端预冷的发展,王新利建议,要发展移动制冷,移动预冷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果蔬品类的生长期和采摘期相比,采摘期较短,为了产地预冷能更广泛的被接受和使用,一定要提高预冷库的使用率,并且预冷库一定是能够移动的。他建议政府统一指导并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对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全过程给予价值引导。
同时,王新利表示,需要更多的生产企业入场,技术百花齐放,共同推进行业进步。在预冷设备能够移动的前提下,技术需要不断迭代,满足市场对预冷产品降温速度、容积大小、操作便利、环境卫生等多元化需求。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11日07版)
(责编:高 娜)
标签: